今年以来,无为市超前谋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截至12月16日,全市262个村、14个社区全部高质量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现一次性选举成功率100%,足额当选率100%,“两委”成员高票率100%。
超前谋划 下好“先手棋”
超前谋划部署。市委坚持把换届工作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时间成立市镇村换届工作机构,建立了市负责人包镇,镇负责人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制定了“1+14”村(社区)“两委”换届系列文件,建立了换届日程表和工作流程图。
超前分析研判。市镇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包乡走村入户”,逐村走访、逐人研判,开展村级组织政治生态研判净化,摸排确定21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红黄绿”三色等级研判整顿机制,由市镇党政班子党员负责人直接包保,蹲点抓好整顿。
超前储备人选。按照“现任书记中留一批、“两委”成员中提一批、后备干部中用一批、乡镇机关中派一批、外出能人中引一批、退役军人中选一批”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来源渠道,建立2694名村(社区)“两委”换届人选库、790名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实施乡村振兴“领头雁”招引工程,回引外出务工优秀人才24名。
上下联动 打好“组合拳”
强化政策传导。先后下发“两委”换届工作提示单11期,组织召开换届业务培训会82次,培训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4991人次,组织专题学习75期,参学4962人次,发放换届工作指导手册800余本,使他们熟悉并掌握选举工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
强化督查指导。抽调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市人大、政协常委组成20个督查指导组,围绕“十看三好”,对换届选举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查指导,有力推动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规范开展。
强化动员引导。通过开展向流动党员“寄一封书信、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问一声平安”,通报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相关情况。利用公众号、QQ群、微信群进行社情民意网络征集,开展民主协商289次、2786人次,引导广大外出党员群众有序参与选举,确保党员和选民的选举权。
选优配强 选好“领头雁”
严格把关“人选结构”。注重把年龄轻、学历高、热爱基层工作的优秀人员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4.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0.5%;女性占40.5%。431名村级后备干部推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平均年龄普遍下降、整体学历明显提升,班子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严格实行“政治体检”。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双好双强”。对照人选标准和“十不选”要求,对换届人选资格条件进行全面审查,对13名不符合条件的提名人选予以调整,坚决防止“带病参选”“带病当选”。
严格执行“换届程序”。严格按照换届选举流程,做到程序合法不出错、步骤完备不减少、标准执行不降低。各村(社区)均制定了《推荐办法》和《选举办法》,党员和群众推荐坚决做到“两个过半”、所有候选人均通过“两推”产生。严格落实“三项制度”,全市确定33个村(居)定岗选举,36个村(居)“一票”选举,聘任观察员64名,确保换届选举公平公正公开。
风清气正 把好“纪律关”
加强纪律宣传。收集整理8种类型20个换届选举反面案例下发到镇村,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印发《十不选》《十个严禁》《十个一律》换届提醒卡16.8万余份,组织开展警示教育81期5160人次,镇党委与候选人谈心谈话6537人次,签订换届纪律承诺书3.8万余份,有效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加强舆情监测。落实“24小时盯网制”,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确保出现舆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得到处置。实施查核专办制度,指派专人负责、专门登记、专项查办、快查快办。
加强矛盾调处。建立换届应急处置机制,健全电话、信访、网络、手机短信“四位一体”的举报平台,对来信、来访、来电信访问题线索全部进行交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结果。
笃行致远不负韶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一步无为市将通过开展“健全一套配套组织、做好一轮班子交接、组织一次任职培训、办好开门一件事、制定一份任期规划、整理一套换届档案”的“六个一”活动,推动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在状态”,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全力攻坚,为奋力打造“一地四区”、加快建设芜湖市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