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民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12-27 15:29信息来源: 芜湖市民政局阅读次数:编辑:叶亚运 字体:【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完善低收入人口监测和帮扶体系。压缩低保办理时限至15个工作日。所有村(社区)均成立“救急难互助社。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对象8.3万人,特困供养1.8万人,低保边缘家庭2.07万人,支出型困难家庭5131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0483人次。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850元和83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为低保标准的1.3倍。1-12月,全市累计支出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9亿元。元旦、春节期间为困难群众送温暖3000余万元。国庆节前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4656万元。根据物价指数变动发放临时价格补贴611万元。

(二)老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推动“老年人人身意外险”“高龄津贴”等各项优待政策落实。组织“敬老月”活动指导市老年协会等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运用培训”等公益活动会同市文旅局开展“重温经典频道”进养老机构工作。协调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三)基本养老服务更加普及。建成1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完成214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我市入选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758万元。推进32个农村幸福院建设,全市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超过50%。成功举办第三届安徽(芜湖)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博览会,吸引来自全国143家单位参展,2万人次观展。积极推动长三角旅居养老一体化发展,2个康养基地入选第四批长三角(安徽)健康养老基地。

(四)儿童福利保障更加有力。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85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450元,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发放生活保障资金1804万元。实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对年满18周岁以后仍在校就读的经济困难学生分别给予每人每学年10000元和6000元助学金,累计发放助学资金125.2万元。湾沚区成功获批民政部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试点,为全省唯一。实施“童享蓝天”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全市4-15周岁困难家庭中的脑瘫、智力低下和孤独症等残疾儿童提供公益性康复、特教和托养服务,共为16名机构外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开展全市儿童主任业务轮训,累计培训1100余人次。

(五)殡葬设施和殡葬服务更加完善。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和专项债2874万元、自筹资金约1亿元,建设镇级公益性公墓8座,村级公益性公墓4座,提前完成省民政厅核定分解的年度公益性公墓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占用农地修建硬化大墓等问题专项摸排整治,发现违建墓穴791座,整改706座。扎实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建立殡葬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截至11月,全市减免殡葬费用1825.1万元,惠及群众18988人。在全省率先探索“殡葬+社工”服务模式,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设立殡葬社工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治丧指导、哀伤抚慰、生命教育、全程陪伴等公益服务。

(六)其他工作成效明显。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和作用发挥,完成第九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投入资金198万元,开展项目24个,累计开展服务活动653场次,直接服务15427人次,间接服务16088人次。启动第十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支持项目35个,计划投入资金297万元。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善款170.42万元。开展“福彩助学”活动,为464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113.9。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全市采集上图地名(含兴趣点)信息5834条。开展市级地名文化遗产认定,首批将30个地名列入保护名录。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388.1万元,保障困难残疾人4.3万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014万元,保障重度残疾人6.2万人。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构建普惠多元老年服务体系。完善老龄工作机制,加大养老机构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

(二)打造精准高效“大救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水平提升社会救助基层经办能力,推进特困供养人员“先诊疗后付费”试点。

(三)提升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提升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探索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开展民政部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试点,推进市儿童福利院康乐楼及附属楼改造提升项目。强化残疾人福利兜底保障作用

(四)促进婚姻登记和殡葬服务提质增效。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成效。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行业监管。

(五)激活社会组织、慈善事业和区划地名治理动能。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打造“芜心向善”慈善品牌。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宣传。